通訊員 李正雄
  本報記者 朱定 賀威
  隨著抽水機的轟鳴聲,7月11日上午,婁底市婁星區石井鎮松江村楊家塘的補漏改造工程開始了。村民張新建抓著鎮黨委書記李孟桂的手,興奮地說:“你們說話算得數,辦事靠得住。”
  楊家塘面積6畝多,卻是松江村3個村民小組唯一的灌溉水源。去年底開始,鄰近的松江煤礦開采導致塘底開裂,楊家塘再也蓄不住水,數十畝水田因為缺水,不得不改種玉米等旱作物。
  村民們把事情反映到了鎮里。利用小農水資金,鎮里馬上組織人馬把水塘整飭了一遍。可是,因為產生新的裂縫,山塘還是漏水。
  這一次,鎮里把市裡、區里的技術人員叫來,李孟桂和鎮長彭海燕等人下到塘中,滿身滿臉泥巴,和技術人員一起一遍遍丈量、探測,重新設計了合理的補漏方案。修葺所需的13萬多元,則是鎮幹部這裡幾千元、那裡一萬元,四處“化緣”湊起來的。
  在婁底市,石井並不是特別富的鄉鎮,每年可用財力僅數百萬元。可李孟桂說,只要用於群眾的錢,他們一定捨得花,但絕不亂花;只要是群眾最需要的事,他們一定全力去做,做就要做到群眾心裡去。
  走在穿鎮而過的漣水河邊,幾座別緻的碼頭引起記者的註意,幾個小孩從碼頭跳入河中,游泳嬉鬧。整齊的石階,延伸到河邊,旁邊分別砌了幾個洗菜的、洗衣服的、飲用的專用水池。村民謝共光告訴記者,這是鎮里專門為他們修的。謝共光說,村裡的婦女,祖祖輩輩有在河邊洗菜洗衣物的習慣。可是,因為沒有任何安全措施,經常有人滑到河裡去,很危險,也很不衛生。一次走訪中,鎮幹部偶爾聽群眾說起這事,馬上籌錢,為村民修起了這幾個小碼頭。
  “家裡男人都出去打工了,剩下老人、女人、小孩兒在家,一到晚上,黑燈瞎火,不敢出門,也沒地方去……”石井鎮是個勞務輸出大鎮,數千人在外打工。一句“不敢出門,也沒地方去”,讓鎮里的幹部臉上無光。從前年開始,他們把全鎮所有道路進行硬化,水泥路通到了80%村民家門口,主要路口還設置了視頻監控;花300多萬元,在全鎮大小村道兩旁建起太陽能路燈,“只要出一天太陽,哪怕連下7天雨,我們這燈都亮堂堂的,和城裡一樣,深夜也敢在路上走。”70多歲的村民彭呈祥說,鎮里甚至還有了專業保潔公司,所有公共區域都納入物業管理,村裡村外,到處乾乾凈凈。
  “我們也有廣場,我們也能跳廣場舞……”為了讓大家有地方去,鎮里又請來專業設計人員,在每個村建村民文化廣場,目前七、八個已經竣工,全鎮16個村,明年將全部有自己的廣場。“晚上九、十點鐘人都不散,少的時候幾十百把人,多的時候全村老少都來了,熱鬧得很。”村民“有了地方去”,鎮里幹部也跟著開心。
  剛剛收穫過的成片烏梅林,依舊鬱郁蔥蔥,有人在林子里大聲唱歌。李孟桂說,還要搞更多這樣的綠色產業,讓石井鎮的老百姓過富裕日子。“工作做到群眾心裡去了,群眾才會真開心!”李孟桂說。  (原標題:“工作做到群眾心裡去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v28fvyyj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